<ins class="adsbygoogle" style="display:inline-block;width:336px;height:280px" data-ad-client="ca-pub-4809655260127586" data-ad-slot="4535662603"></ins>
第1110章 阿拉伯的劳伦斯2
奥斯曼人通过控制埃及,掌握了地中海-红海的通道。但因为波斯的存在,无法掌控地中海-波斯湾通道,那真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中,这才是赤果果的仇,比什么宗教派别争端纯多了。
“遵命!学生即刻去苏伊士港,鼓动皮雅利准备起事!”
千里马遇到了伯乐,这就是王大头此时此刻的心情。只要能让才干发挥出来,奔波之苦和被当细作抓住丧命的危险就都不算事儿了。
而做为一名细作,能辅助皇帝左右国家大事,并深度参与其中,成就感也是满满。最可贵的是每次献计献策,都不用顾忌说错话受到处罚,也不用担心万一失败背负责任。
有功劳了,皇帝都是忙不迭的推给下属享用;轮到担责任的时候,皇帝又张开臂膀,把尽心尽力完成工作的属下全护在身后。有这样的领导罩着,干劲儿不可能不足。
“慢着,朕给你起个代号,就叫阿拉伯的劳伦斯。凡是牵扯到这次行动的事情都以此代号表露身份,无论海军陆军统计司,亦或总参谋部,必须予以全力配合。
另外要注意自身和属下安全,帝国还没到无计可施的地步,也就不用以命相搏。牢记朕说过的话,谋事在人、成事在天。事不可为不要强求,留着小命继续为帝国效力才是真的为朕分忧。”
看着王大头满脸兴奋,浑身干劲儿,洪涛不得不给他降降温。为了拖住奥斯曼进攻巴格达城的步伐,付出一些经济上的代价划算,损失手下大将就赔本了。
“谢万岁爷恩典……阿拉伯的劳伦斯,这好像是个西番名字?”
皇帝的关心和提醒王大头心领了,也深以为然。但对于这个代号有点摸不着头脑,好端端的为啥要起个欧洲人名字呢?
“少打听,代号而已,就是得八竿子打不着才能混淆视听!”洪涛当然不能说你此时干的事儿,很像后世里一位英国人的所作所为。
景阳三十三年(1637)夏,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,亲率大军12万大军从小亚细亚出发,经历了三个多月的长途行军,抵达巴格达。
三个多月,即便波斯人再孤陋寡闻也该早就知晓了。此时的巴格达城已经成了一座大型要塞,城墙上架起上百门火炮,守城的波斯士兵也装备了大量从英国、荷兰人手里购买的火枪,严阵以待。
要问穆拉德四世为什么选择此时东征,四个字,前赶后错,机缘巧合而已。
首先是内部,别看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、人口众多、实力强横,以一己之力对抗欧洲众多基督教国家毫不落下风,但其国内的矛盾也是很尖锐的。
穆拉德四世成年亲政以来,一直都在忙着处理不稳定因素,以免再出现上次那样前方打仗后方叛乱的被动局面。
远的不说,光是小亚细亚地区此起彼伏的叛乱,就消耗了帝国大量人力物力才平息。但此刻的稳定只是暂时的,帝国一旦出现疲态死灰必将复燃。
想彻底平定这片地区,就要将其与东边的波斯人、阿拉伯人完全隔绝开。这也是进攻巴格达,占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其次是外部,做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,听上去挺风光,还有诸多便利条件。但凡事总是多方面的,有好必然有坏。
做为突厥人政权,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并不被众多基督教国家接纳,被视为异端,遭受排斥。到了亚洲这边也一样,又被认为是从欧洲伸过来的黑手,同样遭到抵制。
好在欧洲各国也在打仗,无法集中全力对付奥斯曼帝国的西扩。而北边最大的敌人波兰立陶宛联邦,正面临着沙皇俄国的不断骚扰,也在前年与奥斯曼帝国达成了和平协议。
在处理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(罗马尼亚中西部)继任者的问题之后,终于能腾出精力和兵力,去打击最大的敌人,波斯萨菲王朝了。
其实说起来,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菲王朝爆发的这次战争,多多少少还和大明帝国有关,但不是直接的,而是间接。
洪涛下令北征,风卷残云般的扫平了瓦剌蒙古和外喀尔喀各部,让沙皇俄国见识到了大明帝国的武力值和决心,不得不收起向东扩张的企图。
可一个新兴的帝国,必然要伴随着扩张的脚步。不能向东了,就得选择其它方向。此时的沙皇俄国战略位置比较尴尬,严重缺乏出海口。
失去了海贸,俄国就得不到足够的养分。于是米哈伊尔一世和他的大臣们就将目光转向了西和南两个方向,也就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奥斯曼帝国。前者占据着波罗的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,后者则控制了绝大部分黑海沿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