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成安有些意外会出现这种情况,但细想下来,又觉得没有那么的意外。
这就像是一种蝴蝶效应。
不同时机,不同状态下的人,判断同样也是不同的。
模拟推演里,邱浚和韦家的互相照拂,是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
这段时间里,滋养了邱浚的野心,锤炼了邱浚的能力,拓展了邱浚的眼界。
当他手下的人越来越多,越来越没办法操控手下人的行为,这支军队犯下的恶行越来越多时,他清楚自己没办法投降,没办法诏安,大晟王朝很难容得下他。
那么给他的选择,就只剩下了对抗到底这一条路。
但现在支撑邱浚的最大助力韦氏被轻松铲平以后,他就没有那么多的机遇和境地让自己去进行过多的思考。
三英战吕布的时候,吕布若是杀了关羽,那么在这以后就没有威震华夏的关将军。
而是一个永远在历史上一笔带过的无名小辈,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本事的还是没有本事的。
所以,不同时间线下,不同的选择出现的结果同样都是不同的。
邱浚主动归降,就属于是其中的一种概率事件。
唯一不知道的是引起这个归降的变量是什么,但肯定是有什么事情促进了这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。
大体上,这是一件好事。
降低了没必要的损失,可能对于那些将军而言是少了一份军功,可是因为战事而出现的间接甚至是直接的损失是没有了。
陆成安认为这无疑是一件好事,他唯独就怕的是晋王因此而飘飘然。
毕竟这是不费一兵一卒,就收编了近万的军队,即便这个军队里头是有水分存在的。
但这个,倒是陆成安多想了。
晋王多少也是能猜到邱浚为什么不愿意归顺大晟王朝,却愿意归顺于她。
这几乎一看就能看出来,现在邱浚这个身份,能保住他的人只有身份更为尊贵的权贵。
他犯下的是形同谋反的叛乱。
邱浚这是认为她晋王有夺嫡的野心,觉得自己还有些价值,连人带着这些叛军一块儿卖给了晋王。
晋王不否认自己的想法。
她是想当皇帝的。
可是晋王又没有像邱浚想的那么‘坏’,为了皇位可以做到不择手段的程度。
她晋王接受邱浚的投顺,仅仅是因为他少浪费了晋王很多平乱的功夫。
晋王已经不是那个为了军功而征战,为了表现而表现的大晟亲王了。
她的思维比过去成熟了不少。
在接受了邱浚投顺的军队以后,她让慕容师和吕琯立刻打散整个队伍的编制。
并送他们和家里人团聚,将韦氏族中抄出来的东西用来安置这些归降将士的家室。
打散编制是为了方便管理这些人,避免他们形成小团队,发生军纪散漫的情况。
同样是防止再次发生头脑一热的叛乱,看似是恩赏、照顾,但也是变相地拴住这些叛军的士兵。
等到这些人安顿好了,晋王将关中的情况做个折子上奏给父皇。
该处罚的人,怎么处罚,该恩赏的人,怎么恩赏,晋王都如实上报。
晋王原先的想法是她在关中这边先治理起来,直接将关中的风气来一个先斩后奏的清扫。
但考虑到自己并不是就藩在关中的亲王,这种僭越的手法,极其容易被愚钝的父皇所忌惮,那可就太不讨好了。
而在收编了这支叛军的第二天。
汉王的人到了。
陈济不光是带着自己的亲卫,还有汉王一路上临时征召的民兵一同赶到。
由于步卒居多,这就导致陈济所率领的军队姗姗来迟。
等到陈济到西安城的时候,事情早就被晋王处理的七七八八了。
而汉王为了让陈济快马加鞭赶到战场,是让陈济自行带领骑兵过去。
她指挥着行动较慢的步卒随后赶到。
但陈济考虑到汉王的安危,坚持要一同到场,这才让汉王来得有些缓慢。
可与其说是汉王来得慢,不如说晋王来得太快了。
将门出身的晋王身体素质实在是太好,她的行动是日夜不停地快速移动,驾驭着快马,着实是纵横千里。
汉王对此很不甘心。
虽然她已经动用了手上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,但还是让晋王抢先了一步。
她非常害怕陆成安认为她并不重视他。
等到汉王入城的时候,晋王已经是露出了‘开怀大笑’般和睦的笑容。
她的脸上就差没写着——‘怎么姐姐你才到啊?’的戏谑。
比起行动力,比起速度与效率,晋王是没在怕的。
事实上,再不在这种地方上积极起来,汉王就真靠着名正言顺这一套顺风顺水地平推了。
现在她们是正式进入了内卷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