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下这段文字,只是为和朋友们道一声别。
这本书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,最后的结尾也很仓促,预期想写的东西大部分都没能写出来。
成绩这方面,没有太多好说的,挺差的。
不过,这个倒是能接受。
开书的时候其实就有些勉强,一拖再拖,题材也是一改再改,种种迹象都预示着要扑街。
本来打算写一本高武文,后来又想写机甲加制卡文,最后看来看去,总感觉这次要扑街,干脆破罐子破摔,选了当初投票里最低的仙侠。
额,如果大家还记得有这次投票的话。
从某个角度来讲,我是想写一本好看的仙侠文。
只可惜,没做到。
没这个能力,暂时。
整本书,一直处于求变的状态,是写作状态的挣扎,所以显得各处情节的割裂感很强。
开头其实很俗套,本身是一个写烂了的套路。
套路不可怕,可怕的是偏偏还没写好,这就尴尬了。
还没到十万字,我就感觉到了这种尴尬,这不是我想写的东西。
于是有了第一次求变——下山。
按理来说,楚白应该留在灵药镇,一直修炼到大乘期,天下无敌,然后开启无敌的一生,揭开世界的真相。
这是一个完整的套路,可以自圆其说,也一直在规划之中。
选择下山,其实破坏了前期所有的布置和爽点,让本就稀碎的质量更加稀碎。
下山之后,进一步铺开世界观,配角、历练、妖魔...
这都是仙侠文常见的套路,按理来讲,写的套路一些问题不大。
可这个时期的创作状态依旧很差,而且在情节布置上的变化,让我在创作上更趋向于保守,开始走自己熟悉的套路,尽可能地多用梗。
这里又犯了一个很致命的错误。
梗文和仙侠文在气质上有所冲突,古代的氛围里频繁出现网络用语是一件很奇怪的事。
并不是说不能用梗,而是想要把梗很好地融合在仙侠文里很难,胡乱使用只会剥离代入感,弄得不伦不类。
更何况,这本书的仙侠之气本就不足,与其说是仙,不如更说像侠。
按照套路写了一段时间,感觉还是浑身不得劲儿,依旧不是自己想写的东西。
于是有了第二次求变——渡河。
过河,遇佛爷,解释三毒,引出痴毒。
这里开始,感觉找到一点感觉了。
有点东西,但是不多。
如果直接把佛爷这段剧情提到最前面,整本书的感观会好很多。
可惜,提不得。
渡河之后的剧情依旧俗套,但故事展开了,开始塑造人物了,一切都走上正轨了...
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。
渡河的爽利感维系了不到一周,我又陷入焦虑之中。
没错,我虽然每天写的东西不多,但内心戏极多,这也是为何我说写作状态一直不好。
这个病根,算是从上本书收尾阶段就留下来的。
一方面有外界的原因,另一方面也还是外界的原因。
我曾和大家说过,我想写一些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东西,但我自己快乐不起来,便无法做到这件事。
不是卖惨,过去一段时间情绪算是在低谷期,也慢慢走出来了。
走出来的原因也很简单,主要是写书赚到了点钱...咳咳,良药治病救人。
书归正传。
整本书的创作,与其说是创作,不如说是给自己找病根治病的过程。
渡河之后,几个情节都写的顺畅,可这样写下去该烂还是烂。
俗手,本手,妙手。
下山和下山之前,都算是俗手。
到了渡河,勉强算是本手了。
遇事不绝,开始求变。
第三次求变——进京。
也就是第一卷的仓促收尾,直接进入第二卷,进京,问仙。
第一卷结束的非常仓促,本来谷里捉鬼的剧情七扯八扯,写个一二十万字是没问题的,直接砍了。
可以说,到这一步,整本书已经写的很杂了。
就好比盖房子,刚挖完地基,还没来得及灌浆打灰,大手一挥,不盖了,挖下一个地基!
地基一个接一个地打,房子一座没建起来。
好在【进京】这个环节总算支棱起来了。
从第二卷开始,整个人的状态慢慢好起来。
自认为完成度最高的一段剧情,就是进京后到说书人前这一段,从读者的反馈来看,也是这段剧情最稳。
勉强算半个妙手吧。
第三次求变之后,感觉找回状态的我,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加速完结。
状态既然找回了,就赶紧结束折磨,早点休息,早点开下本书,卷土重来,东山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