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牵丝戏【4.5K】
“戏长吏,这便是沃沮城!”
在穿过不知道多少蜿蜒曲折的山路之后,戏志才终于来到了一处平原。
是故当向导话音落下后,气喘吁吁的戏志才甚至顾不上歇息当即抬头看去,便见一座破败中透着一丝沧桑的小城出现在远处。
只见此城通体为夯土版筑,城池规模并不大,城墙高不过一丈,宽度望之甚至不足里许,并且墙头已经犬牙交错、参差不齐,露出的缺口多以木墙填补。最有意思的是在其西南角明显还残留着烽火台的痕迹,一看就是中原风格。
见戏志才一直盯着那处角落,引路的向导当即解释道:“此城本就是汉城,前汉元封四年(前107)初置玄菟郡时,因此处土地肥美便令工匠原地修建沃沮城。”
说到这里,向导的面色也有些复杂。
此人唤作王男,本是高句丽南境一处邑落的贫民,因魏慕华开仓放粮之举才侥幸没有饿死,后面更是干脆投奔了魏慕华这群水贼。
不过魏慕华在得知戏志才的任务后,便将此人交予戏志才驱使。
别看王男现在是高句丽人,但他祖上其实生活在玄莬郡故地的前汉遗民。
当年前汉覆灭后玄莬郡被高句丽侵吞,他们这些汉民便成了亡国奴。
光武帝建立新朝之后也没有索要这些汉之遗民,反而承认了高句丽对他们的统治,封高宫为高句丽王,于是此辈便索性融入高句丽,成为塞外东夷的一员。
不过再次看见这沃沮城时,王男心中终究有些五味杂陈。
他现在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算是汉人还是高句丽人。
与此同时,戏志才在休息片刻之后也终于缓过劲来。
他甚至改头换面入城逛了一圈,发现此处风俗已然与高句丽十分相似了。
于是出城之后他当即向王男问起此地族群的由来。
闻听此言,王男当即解释道:“沃沮人与秽貊人脾性类似,都是诸部散居,并无什么共主,是故高句丽人征服此地之后只依照惯例管理东沃沮各部。”
见戏志才眉头微皱,他连忙又补充道:“不过沃沮人部落众多,盖马大山(长白山)南北都有分布,尤其是东沃沮被高句丽征服之后,北部沃沮诸部便对高句丽十分敌视,近百年来二者时常发生摩擦。”
经过王男的一番解释之后,戏志才这才知道沃沮部落有南北之分。
南沃沮由于东临大海,故此又名东沃沮。
至于北沃沮各部则主要在盖马大山以北的白山黑水一带居住。
由于他们多为森林部落,是故高句丽这边有时也会以“林中蛮夷”称之。
也正因为有这些北沃沮部落存在,才导致东沃沮这些年一直没有彻底臣服。
可以说只要北边的“林中蛮夷”存在一天,东沃沮各部就不会真的甘心。
比如最近就有不少东沃沮邑落蠢蠢欲动,对国内城的命令阳奉阴违起来。
听到这里,戏志才先是微微点了点头,但随即却又眉头紧皱。
毕竟他要的可不是阳奉阴违,而是东沃沮各部揭竿而起彻底脱离高句丽的控制,从而让高句丽人无路可退!
这般想着,戏志才很快便打定了主意。
……
次日,东沃沮沿海。
“戏长吏,打探清楚了,如今东沃沮各处邑落之中,就要属纳穆齐、莫日根、达斡尔、阿克敦、莽古斯这五个首领最为躁动,已经屡屡和沃沮城的高句丽城主发生冲突了。”
戏志才闻言却丝毫没有动容,反而眉头微皱道:“他们有多少人?”
“这……大者千余人,小者数百人吧?”
见戏志才默然不语,王男忍不住开口道:“可需小人联系这五位首领?”
不想戏志才闻言却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。
“不必了!”
虽然这回抱着鼓动沃沮人心思来的,但戏志才却没有和这些人交流的意思。
一来,是戏志才对这些沃沮首领不放心,谁知道他们是人是鬼。
二来么,则是戏志才并不准备用常规的手段来分裂高句丽。
不错,以刀剑粮食相诱,从而撺掇沃沮人起义确实是最快的见效办法。
但是在戏志才看来这种办法太过着相,也有着养虎为患的风险。
所以这次他并没有出面的意思,而是准备无形的丝线来演一出牵丝戏。
操控傀儡的最高境界,其实就是让傀儡并不觉得自己是傀儡。
如此,他们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彻底贯彻戏志才的意图。
当然,这么玩儿难度有点高,一般人还真玩不来。
幸好戏志才这次并不是孤身而来,五路捉生军的存在让他有了施展的空间。
……
翌日,城主府内。
只见沃沮城主哈赤眉头紧皱的在大厅内走来走去,满脸焦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