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131章 插秧机,站在最前沿 (第1/3页)

第131章 插秧机,站在最前沿

吃完早饭,队里的三台拖拉机一起出动,突突突的开进了农田。春耕开始,社员们又得忙碌挺长时间。

亏了队里有拖拉机,要不然今年会累死人。

别忘了派去修水库的都是壮劳力,整个二队才不到150口人,除去老人、妇女和孩子,能有六七十个壮劳力就不错了。

这一下子就少了20个壮劳力,影响当然很大。

但队里有三辆拖拉机,220亩水田和40亩坡地,一天下来所有的地都全部翻好。

接下来施肥倒不一定非得用壮劳力,半劳力就够用。

“今年春播,120亩大田种植【南光一号】三代稻种,试验田分出来99亩,培育【南光二号】杂交水稻二代稻种,剩下一亩地继续培育各种不育株。

另外40亩坡地按照花生、黄豆、烤烟、黄豆的顺序种植。”

队里各种类型的种植堆积如山,足够用好几年的。

于是方唯决定加大力度培育杂交水稻稻种,从一代稻种进化到二代稻种。

大田那边会进行常规育种,生产【南光一号】三代稻种。

大家对于他的决定都没意见,这事儿就这么定了。

接下来,还是和往年一样的程序,播种、催芽、育秧、插秧等等,所有人都忙活了起来,为今年的夏收大丰收而努力劳作。

旱田那边方平就带人搞定了,基本上不用操心。

就在春播工作开始后不久,刘文秀带来了好消息,农机公司从外地进了几台插秧机和收割机。

方唯去看了一下,感觉收割机不是很实用而且价格太贵。反而是这种配合手扶拖拉机使用的插秧机,不仅价格低廉,而且使用起来很方便。

因为必须和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,没有拖拉机的生产队就只能望洋兴叹。

价格也不算贵,售价1200元,提供技术指导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服务。

“那就先买两台试一试。”

方唯一咬牙,花了2400元购买了两台插秧机。

刘文秀安排技术人员送货上门,还给队里的骨干社员进行了培训。

这玩意的使用并不复杂,经过讲解和演示,一些骨干社员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精髓。

“方队长,在接下来的使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,都可以托人给我带个话,到时候我会过来处理。”

技术人员很敬业,而且态度无可挑剔。

方唯感谢了人家,回头还给农机公司写了一封表扬信。

姚家岭水库的修建工作,在春播期间都没有停止。

郑豹在工地呆了一个月之后,带队返回了村里。这一次是郝艾珍主动请缨,带着轮换人员去了工地。

郝艾珍肯定没有铁姑娘那么能干,但也是样样农活都精通。在她还没有当妇女主任的时候,评工分就能拿到9分,还是很不简单的。

集中育秧还需要一段时间,中间的空闲期,方唯和方平开始在一亩坡地上种植黄豆。

仅就现实情况而言,黄豆依然是最合适的经济作物。

方家现在每个月的黄豆消耗可不小,两个孩子要喝豆浆,盘莲花和方唯也要喝豆浆。

另外,家里人都喜欢吃豆制品,包括豆腐、豆腐皮等等,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一部分肉食。

方平那边的自留地都用来种菜,方唯的1份自留地,则种植了次一级【南光二号】稻种。

从理论上来说,像这样的留种根本不适合种植。

但方唯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,想尽快知道【育种遗传稳定性+1】,到底是不是像自己判断的那样。

如果自己判断正确,那么杂交水稻的次一级稻种也应该可以种植。

时间就在忙忙碌碌中溜走,这段时间,盘莲花经常要去姚家岭水库工地慰问演出。

郑先发觉得宣传队这种形式非常好,于是就将整个大队下属生产队的宣传队,进行了整合。

去芜存菁,盘莲花依然留了下来。

公社有样学样,徐广生采用了郑先发的这套办法,最终成立了【瑶岭公社文艺宣传队】,将各大队的宣传队全部撤销。

宣传队的成员半脱产,排练和演出的时间记10分工分,平时按照队里的评定标准走。

宣传队的任务可不仅仅是去工地慰问演出,还会到各个生产队给社员们表演节目,宣传方针政策,并传播一些农业小知识。

当然,这些东西都是提前写好的,宣传队员背下来之后原封不动的转述,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理解。

由于盘莲花白天经常不在,这段时间方唯又开始到大哥家里蹭饭了。

“小弟,你就是太宠着莲花妹子了。一天到晚唱歌跳舞有什么用?还不得回来吃自家的米,公社又不发一分钱。

你们结婚大半年了,莲花的肚子一点动静都没有也不着急,真不知你咋想的。”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