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时候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了,个人在国家政府,在时代潮流面前是无法反抗的,只能去适应,去接受。
因为特殊原因,国家为了控制粮食供应,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。这一制度根据劳动能力、年龄和地区差异,确定了多个等级的供应标准。
例如,特重体力劳动者、一般体力劳动者、轻体力劳动者、脑力劳动者以及大中学生等都有不同的定量标准。此外,居民口粮依据劳动力差别、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来确定供应标准。
成人食物定量标准根据不同的劳动能力和营养需求进行划分。大体来说,特重体力劳动者每月定量为27.5公斤,如刘海中的锻工,搬运工等,一般体力劳动者每月定量为17.5公斤,轻体力劳动者每月定量为14公斤,脑力劳动者每月定量为16公斤,还可以根据不同工种跟工级调整。
国家通过发行全国通用粮票来实施定量供应,粮票的面值有伍市斤、叁市斤、贰市斤、壹市斤、半市斤、贰两、壹两不等。
第二天,众人纷纷拿着户口本到街道办领取票据。一大早街道办就挤满了人,都怕去晚了领不到,家人会挨饿。
只要符合标准,都能顺利的领到,然后会发一本粮本,家里每个人的定量多少都写的清清楚楚。
贾家也很积极,贾张氏早早地就催着秦淮茹带着户口本去排队。秦淮茹一边带着3岁的棒梗,一边匆忙往街道办赶去。
到了街道办,队伍已经排得老长。她看到邻居家的王婶正和旁人小声抱怨着:“这粮票要是不够用可咋整哟。”
秦淮茹心里也是一阵发愁,他家就贾东旭是城市户口,她婆婆跟她都是农村户口,棒梗户口也随她,是农村户口。婆婆贾张氏饭量又不小,这粮票可得算计着花。
好不容易轮到秦淮茹,工作人员仔细核对完户口信息后,发放了相应的粮票,秦淮茹傻眼了,她家只领到贾东旭的定量。
秦淮茹不解的问道:“同志,我家是四口人,怎么只有一个人定量?”
街道办的办事员又拿过她的户口本看了看,确认了一下才道:“你这是对的,你家只有你丈夫是四九城户口,他是按工人等级领的定量,至于你们三个,因为都是农村户口,不在我们这里领,你可以去户口所在地问问。”
秦淮茹失魂落魄的走了,她紧紧捏着粮票,仿佛那是全家生存下去的希望。
回家路上,她碰到了贾家的远房亲戚,亲戚一见面就诉苦说自家粮票少得可怜,连基本温饱都难保证。
秦淮茹听着心中五味杂陈,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规划家中的饮食安排,绝不让一家人饿肚子。想着想着,脚步加快向家中走去,准备迎接这充满挑战的新生活。
回到家后就把街道办事员的话跟贾张氏说了,贾张氏听后也不能说啥。她为什么把户口还放在农村,就是因为有地,每年可以分点粮食。
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影响,要回去看看了。她也是雷厉风行,当天就到了老家,问家里的情况,还能分到一些粮食,但是没有以前多了,就这也比领的定量多。
她也就没在意,高兴的回家了,还带回来一部分粮食。之后也就没在意,她肯定想不到过几年会风云突变,农村的人都要饿死,哪里还管的了像她这种挂靠户口的人,到时候就是两头空。
自从买东西要票以后,各家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,每个人每个月只有那么多的定量,如果你家不够吃,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购买。
这时候鸽子市也就应运而生了,算是弥补了一些定量不足的事,要比平时买的稍微贵一些,但是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。
阎家的日子最近不好过,因为阎埠贵是老师,属于脑力劳动,定量少,三大妈又没工作,而且老大阎解成16岁,老二阎解义11岁,老三阎解放6岁,都是能吃的主,还有二个小的。
三大爷跟三大妈感觉压力山大,但也没有好办法。现在他俩有向以后老抠的方向改变的趋势。
吓得阎解义赶紧想办法,去山上打猎都勤了,现在他身材高大,完全看不出来是个小孩,自己也可以去打猎了。
经常骑着他爹的自行车去,每次都有收获,才缓解了家里缺粮的情况,也陆续把空间里的东西往外拿,有时候理由都懒得想了。现在三大爷只要你能拿出来吃的,不会问是从哪里来的。
估计以后三大爷会变成那样也有这个原因,家里人口太多,活着就很艰难了,还要什么脸面。最后可能养成习惯了,虽然生活改善了,还是改不了算计的毛病。
幸好现在一切还没有发生,他能慢慢的纠正过来。但是三大爷也嘱咐他,犯法的事不能干,偷鸡摸狗也不行,要靠自己真本事吃饭。
要不是他有技能,还真没有办法。那个年代活下来的人,哪个没有干过偷鸡摸狗的事。为了活命违法的事也没少干,没被抓住就行。